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

机电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一、发展历程

2002年,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校附属工厂合并为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同年,学院成立了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

2009年,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2年,学院在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成立了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并于同年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启了学院实验实践教学持续深化改革与资源优化整合的新征程。

2014年5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学院成立了系级单位——机电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的主基地和运行实体。

2015年1月,示范中心的创新实践模块——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中心获批为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2018年12月,根据学校学院整体规划,示范中心主体搬迁入住良乡校区实训楼

2023年7月,示范中心高质量通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阶段性评估。

二、目标定位

示范中心建设以大工程、大制造为背景,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支撑新能源车辆、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为国家、国防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示范中心秉承“奠基拓能、品格塑造”的理念,以“立足学科、支撑专业、服务全校、回馈社会”为主要职能,在实验教学育人理念上锐意改革,打造和构建了系统认知与感知、全面实践能力培养和全程化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的复合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高水平机械、车辆、能动类本科专业实验实践一体化平台,高效、高质量支撑本科生培养过程实施以及各专业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建设工作。

示范中心教学与人才培养主要针对热工流体类、机电控制类、虚拟仿真类、液压气动类、机械原理与方法类等共性专业基础课,以及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装甲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实验实践环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并面向全校专业本科生开设开放实验实践项目和创新实践项目。

三、实践平台

示范中心整合优质实验教学资源、打通科研壁垒,加强教学科研协同、联合相关企业,重构与拓展提升实验实践教学四大平台,形成了多层次、全程覆盖、协同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l 针对共性的跨专业学科基础实践平台

l 支撑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新训练实践平台

l 完善突显各领域特色的专业能力实践平台

l 瞄准社会服务的综合运用实践平台

尤其是,2018年示范中心籍主体搬迁入驻良乡校区契机,加强了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于良乡校区打造形成了包括学科基础、专业能力(部分,高年级本科教学相关实验室主要在中关村校区和西山校区)、创新实践三大子平台23个实验室/实践基地的示范中心主基地,与中关村校区、西山实验区遥相呼应,形成了更科学系统、更具规模的资源条件。并通过校内、校际、校企、境内外的多源多维协同,将资源、技术、智力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全面实施工科大学生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

四、师资队伍

1.培引并举,推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

示范中心坚持学院建院初期机构建制的原则,采取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的办法;持续优化各子平台队伍结构与组成,根据学科布局、重点建设领域,聘任高水平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主讲教授、骨干讲师以及高学历年青教师组成的教学梯队。培引并举,配合校内全员聘用、合同管理,精准定位教师职业规划,发展和培育学生助教资源,顶层设计、中层辅助、基层保障,三层管理模式,构建了稳定的教师队伍。目前示范中心固定人员1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占37.9%,副高级职称人员占42.3%;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83.2%。

2.机制保障,加强实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引导

着眼于学科发展未来,强化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工作的战略设计,进一步营造成长环境,完善实验教师培育机制,全面有效提升后备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归属感。示范中心优化了校、院、中心三级培训体系,建立完善了实验教师多层级培育体系,大幅提升了实验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发展信心。示范中心还通过产学研项目孵化、创新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开放实验课程体系规划、大学生创新实践专项申报等多种形式,带动示范中心教师队伍科研、教学业务能力提升,打造一支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五、建设成效

1.突出特色,构建全程覆盖、协同共享的实验教学体系

示范中心根据北京理工大学办学特色和中心学科专业特点,进一步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实验室优质资源,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管理院系分隔、专业分隔,教学和科研设备管理分隔等现象,实现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建立了大机械、大工程背景下的机类和近机类专业互补集成和协同共享的实验教学体系。目前,示范中心实验实践教学累计达50万人时/年,其中,包括计划内实验实践教学约25人时/年,涉及校内本科生3000人

2. 深化改革,全面丰富提升实验教学内涵与水平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示范中心教师承担了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研究项目等教改项目,多层面开展改革探索,大幅提升了实验教学特色与内涵获得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高校机器人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成果、中国机电一体化学会-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等省部级、学会级及以上奖励20项。

3.虚实结合,探索线上线下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示范中心建设了高水平梯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项目,并获认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类)2门:内燃机性能测试虚拟仿真实验、坦克装甲车辆机动性虚拟仿真实验。同时,示范中心基于实际教学需求,建设了包括机械振动基础虚拟仿真实验、工程实践系列虚拟实验项目等在内的多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探索了线上线下复合实验教学模式。

4.特色聚焦,打造“智能无人+”创新实践育人品牌

示范中心自2015年起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智能无人+”特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并启动了全历程渐进式跨学科实践育人体系重塑专项改革。示范中心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线,兼顾精深学科专业内涵与跨学科知识融合,探索并形成了“课-赛-营”多源协同交叉共融的“智能无人+”实践育人新生态,打造了“智能无人+”实践育人北理工品牌

5.宣传展示,推广实践育人理念

示范中心先后接待了包括蔡奇、陈吉宁、吴岩等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的视察与参观,以及来自世界各地600名学者的调研、考察和交流。在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全国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创新论坛等多个全国性、地域性及校级研讨会进行主题或培训报告30余次,实践育人理念示范辐射作用显著。

更新时间:2023年11